大理洱海生态廊道项目获云南交通之声专题报道
作者:车轩    信息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1-08-09      浏览次数:6293


7月30日12点至13点,云南交通之声FM91.8《91.8我来了》栏目邀请了公司等相关单位就大理洱海生态廊道项目进行了专题采访。公司年轻副总经理、大理苍洱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吕旺就洱海生态廊道项目的特点、项目对大理洱海生态保护的意义以及运营策划、智慧化建设情况等方面向听众进行介绍。



洱海生态廊道项目的全称为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PPP项目,是一个以保护洱海为目的的生态项目,是一条绿色生态屏障。洱海生态廊道项目是云南建投集团、基投公司与大理州委、州政府共建云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实践,也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治理的重点项目。

吕旺表示,洱海生态廊道是一条生态功能系统完善的环洱海廊道,可以充分发挥湖滨带修复和湿地生态功能,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洱海水质,维持海水生态稳定,通过开展科研实验和生态监测,有力促进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构建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洱海保护的最后一道绿色屏障、防线。这个绿色屏障是由生态搬迁工程、生态修复及湿地工程、管网完善工程、生态监测廊道工程及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试验地工程五个工程内容组成。



项目目前已经完成环湖129km生态监测廊道主体工程,生态搬迁1806户,路面沥青完成了铺筑。共计恢复生态湿地、河口湿地约6700余亩,清退土地121.43万平方米,湖滨缓冲带岸线修复70公里,截污干管修建29.92公里,生态监测巡视步道65公里,同时今年6月1日对起点儿童科普中心进行了交付。

今年以来,上关镇的上关花节点、双廊镇红山--稻田节点,以及配套对应的轻钢结构管理用房、生态监测管理用房和监测管理码头正在抓紧实施。沿线还布设了以石头、枯木为主的休息坐凳,少量的新能源环保充电站等。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洱海生态廊道项目遵从自然演替规律,采取“人退湖进”,划定环洱海圈层保护系统,构建环洱海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监测廊道湿地试验地将建设5个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研究试验地、洱海湖泊水生态系统综合研究试验地、洱海入湖河口湿地可持续发展研究试验地、洱海土著水生动物繁育恢复试验场、洱海水生植物苗圃试验地,这样的业态布局,在国内乃至国外都是领先的。实施过程中也运用了大量的石和木的结构形式、无污染的土壤固化剂、雨水花园蕴含多孔生态填料等新型科学技术和材料,并促进了地方固废无害化利用、资源化、产业化。



洱海生态廊道的一个亮点,就是以“生态为底色,智慧为特色”,通过生态+智慧的模式,达到生态科普教育、生态共管、共享,最终实现全民共建生态文明。项目的智慧化建设主要是三个维度,一是高效管理,做好整个廊道的智慧化监管、调度、维护,二是生态与乡村振兴的文旅融合,三是全民共学、全民共管、全民共享。

吕旺表示,这是一个系统性推进治理的过程,从增加水动力、解决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湖进人退、最后建立生态屏障,正好是省委提出的系统性治理理念,退、减、调、治、管的具体实践。

通过一系列系统性工程的实施,使洱海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三五”期间,洱海Ⅱ类水质累计达到32个月,未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爆发事件,2020年洱海国考断面水质评价为“优”,有7个月水质稳定在Ⅱ类。

下一步,除了继续完善生态监测管理用房的实施、生态监测码头的实施和一些配套的轻型管理用房以外,还将继续加强生态廊道基础的完善,加固生态基础维护,健全生态维护。也将在生态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高标准多元化开展项目运营工作。


网站地图
在线咨询
720全景
返回顶部